【古籍摘要】
《本草求真》:"骨碎补,虽与补骨脂相似,然总不如补骨脂性专固肾通心,而无逐瘀破血之治也。"
《本经续疏》:"骨碎补(《开宝本草》)主破血、止血、补伤折,言能不使瘀结者留滞,不使流动者妄行,而补苴伤折,如未尝伤折也。"
来源
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 Drynaria fortunei(Kunze)J.Sm.的干燥根茎
别名
岩连姜、爬岩姜、肉碎补、石碎补、飞天鼠、牛飞龙、飞来风、飞蛾草。
产地
附生于树上、山林石壁上或墙上。分布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中华槲蕨,生于高山地带的石上或树上。
采收加工
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泥沙,干燥或再燎去茸毛(鳞片)。
性状
本品呈扁平长条状,多弯曲,有分枝,长5~15cm,宽1~1.5cm,厚0.2~0.5cm。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鳞片,柔软如毛,经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,两侧及上表面均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,少数有叶柄残基和须根残留。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红棕色,维管束呈黄色点状,排列成环。气微,味淡、微涩。
饮片
骨碎补 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本品呈不规则厚片。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,常残留细小棕色的鱗片,有的可见圆形的叶痕。切面红棕色,黄色的维管束点状排列成环。气微,味淡、微涩。
烫骨碎补 取净骨碎补或片,照烫法(通则0213)用砂烫至鼓起,撞去毛。本品形如骨碎补或片,体膨大鼓起,质轻、酥松。
性味归经
苦,温。归肝、肾经。
功能与主治
疗伤止痛,补肾强骨;外用消风祛斑。用于跌扑闪挫,筋骨折伤,肾虚腰痛,筋骨痿软,耳鸣耳聋,牙齿松动;外治斑秃,白癜风。
用法用量
3~9g
贮藏
置干燥处
使用注意
阴虚内热及无淤者不宜服骨碎补
骨碎补小故事
相传后唐明宗皇帝李宣外出围猎时,突然从附近的草丛中窜出一只金钱豹,吓得皇帝身边的一位最得宠的皇妃从马上摔下来,筋断骨裂,鲜血直流。当时,恰逢御医不在身旁,皇帝急得手忙脚乱。这时,一名卫士从岩石上采来一种草药,捣烂涂在皇妃的伤口上,起到了止血止痛的效果。后来继续用这种草药为皇妃将骨病治愈。皇帝大喜,亲自命名这种草药为“骨碎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