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
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。
别名
棉芪,黄耆,独椹,蜀脂,百本,百药棉,黄参,血参,人衔等
产地分布
产中国东北、华北及西北。生于林缘、灌丛或疏林下,亦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,中国各地多有栽培。
采收加工
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根头,晒干。
性状
【性状】本品呈圆柱形,有的有分枝,上端较粗,长30~90cm,直径1~3.5cm。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,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强,并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,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气微,味微甜,嚼之微有豆腥味。
饮片
【炮制】除去杂质,大小分开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 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,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,可见纵皱纹或纵沟。切面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,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气微,味微甜,嚼之有豆腥味。
性味归经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,微温。归肺、脾经。
功能与主治
【功能与主治】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。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气虚水肿,内热消渴,血虚萎黄,半身不遂,痹痛麻木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。
用法用量:
【用法与用量】9~30g。
使用注意
【注意本】品甘温升补止汗,易于助火敛邪,故表实邪盛、气滞湿阻、食积内停、阴虚阳亢、疮痈毒盛者,均不宜服。
【贮藏】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,防蛀。
黄芪小故事
相传古时有一位很善良的老中医,名字叫做戴糁,善针灸术,为人厚道,待人谦和,一生乐于救助他人。
一天老人上山采药,路过一处悬崖,只听有妇人在悬崖边哭喊求救,原来妇人的儿童被一棵小树勾住,倒挂悬崖上。由于刚下过雨,泥土比较松软,挂住儿童的小树随时有掉下去的可能。
老人放下药篓,下到悬崖上慢慢靠近儿童被困的地方。老人一边安慰儿童不要害怕,一边靠近他。老人光着脚扎在泥土里,一步一步绕到儿童的下方,先托起儿童,慢慢将儿童送到妇人手中。就在孩子成功脱险的时候,老人脚底一空,追下了悬崖。
人们在悬崖下找到老人的遗体,将其安葬在悬崖边上。就在老人下葬的那天,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。没人认识这支草药,由于老人形瘦,面色淡黄,人们称他为“黄耆”以示尊敬,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,故将这支草药命名为“黄芪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