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籍摘要】
1、《别录》:疗寒热热中消渴,止泄痢,利小便,下腹胀满,吐逆卒。
2、《本草纲目》:消热毒,散恶血,除烦满,通气,健脾胃,令人美食。捣末同鸡子白,涂一切热毒痈肿。煮汁,洗小儿黄烂疮,不过三度(权)。缩气行风,坚筋骨,抽肌肉。久食瘦人(士良)。散气,去关节烦热,令人心孔开。暴痢后,气满不能食者,煮食一顿即辟瘟疫,治产难,下胞衣,通乳汁。和鲤鱼、蠡鱼、鲫鱼、黄雌鸡煮食,并能利水消肿。
3、《本经》:下水肿,排痈肿脓血。
来源
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别名
饭豆、菜豆、赤豆、赤豇豆、红豆、红饭豆、四季豆
采收加工
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,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杂质,再晒干。
性状
【性状】
赤小豆 呈长圆形而稍扁,长5~8mm,直径3~5mm。表面紫红色,无光泽或微有光泽;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,偏向一端,白色,约为全长2/3,中间凹陷成纵沟;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。质硬,不易破碎。子叶2,乳白色。气微,味微甘。
赤豆 呈短圆柱形,两端较平截或钝圆,直径4~6mm。表面暗棕红色,有光泽,种脐不突起。
饮片
【炮制】除去杂质,筛去灰屑。
性味归经
【性味与归经】 甘、酸,平。归心、小肠经。
功能与主治
【功能与主治】 利水消肿,解毒排脓。用于水肿胀满,脚气浮肿,黄疸尿赤,风湿热痹,痈肿疮毒,肠痈腹痛。
用法用量:
【用法与用量】 9~30g。外用适量,研末调敷。
使用注意
【注意】尿多之人不宜食用赤小豆。赤小豆煮汁久食赤小豆令人黑瘦结燥;阴虚而无湿热者者忌食赤小豆;被蛇咬者百日内忌赤小豆。
【贮藏】 置干燥处,防蛀。
赤小豆小故事
北宋仁宗年间的一个春天,皇帝赵祯一日起床时觉得耳下两腮部发酸、隐隐作痛,用手一摸,感到有些肿胀,遂唤来御医。御医跪着给赵祯切脉后,又细细地察看了两腮,然后奏道:“陛下此症,名谓痄腮(腮腺炎),乃风湿病毒之邪,由口鼻而入所致。当以普济消毒饮内服,如意金黄散外敷,可保龙体安康。”不料三天以后,赵祯病情恶化,恶寒发热,倦怠呕吐、两腮肿痛坚硬,张口困难……御医们慌了手脚,一个个走马灯似的为之诊治,然后研讨方剂,有的说:“陛下乃邪与气血相结,当服软坚消肿之剂”;有的说:“万岁系湿毒内袭,需用清热解毒之法”。赵祯怒道:“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。朕病在皮表,尔等御医个个面如土钯,浑身筛糠,跌跪在地,连说:“卑职死罪”。
不久,一张皇榜飞出宫门:“凡能治愈皇上之疾者,必有重赏,”那京城之内,名医不下百余,然“伴君如伴虎”,又有谁敢去冒这个风险?一晃二日,京城有个姓傅的走访郎中,看到那张皇榜,他想:在京城近日生意清淡,无人问津,衣食无着,这皇帝既是痄腮之病,有何难哉?于是返回住处,取出赤豆若干,研成细末,以水调成糊状,美其名日“万应鲜凝膏”。然后去揭下皇榜,给皇帝敷上,一连三天,居然治好了痄腮。自此以后,傅郎中名闻京城,病人络绎不绝,应接不暇。
这治好皇上之疾的赤小豆,又名赤豆,是豆科植物赤小豆的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