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籍摘要】
1.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五痔,心痛,眼赤,杀腹脏虫及热,治皮肤风,及肠风泻血,赤白痢。”
2.《本草纲目》:“炒香频嚼,治失音及喉痹,又疗吐血衄血,崩中漏下。”
3.《药品化义》:“槐花味苦,苦能直下,且味厚而沉,主清肠红下血,痔疮肿痛,脏毒淋沥,此凉血之功能独在大肠也,大肠与肺为表里,能疏皮肤风热,是泄肺金之气也。”
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japonicaL.的干燥花及花蕾。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,及时干燥,除去枝、梗及杂质。前者习称“槐花”,后者习称“槐米”。窗体顶端
窗体顶端
来源
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japonicaL.的干燥花及花蕾。
别名
洋槐花
采收加工
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,及时干燥,除去枝、梗及杂质。前者习称“槐花”,后者习称“槐米”。
性状
槐花 皱缩而卷曲,花瓣多散落。完整者花萼钟状,黄绿色,先端5浅裂;花瓣5,黄色或黄白色,1片较大,近圆形,先端微凹,其余4片长圆形。雄蕊10,其中9个基部连合,花丝细长。雌蕊圆柱形,弯曲。体轻。气微,味微苦。 槐米 呈卵形或椭圆形,长2~6mm,直径约2mm。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。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。花梗细小。体轻,手捻即碎。气微,味微苦涩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苦,微寒。归肝、大肠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凉血止血,清肝泻火。用于便血,痔血,血痢,崩漏,吐血,衄血,肝热目赤,头痛眩晕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5~10g。
【贮藏】置干燥处,防潮,防蛀。
小故事
”槐树,槐树槐,槐树底下搭戏台,人家的闺女都来了,俺的闺女咋不来……”这是流传在砀山一带的童谣。
槐树为仙树,槐花仙子总是借槐花的袅袅香气走出南天门,洞察人间的凡事。槐树下搭台唱戏,有迎接仙女下凡之说。特别是“三月三”这一天,平时很少露面的大闺女小媳妇也都可以从娘家婆家走出来看戏。
庄有一大户,清早就套车去接闺女,太阳丈高,没见人影,于是又差大领前往看个究竟,大领正猴在树上等着看戏,听到吩咐,急忙下来,赶到地方一瞧,原来姑娘鼻子出血,家人正熬药诊治,啥法都试,就是不止。中见大领满头满身沾的都是槐米,心想:槐为“鬼木”,也许此花可以治这邪症,于是吩咐家人在药中加点槐,可姑娘服后,效果不佳。一家人叽叽喳喳相互埋怨,大领见状,急忙说:“吵,吵,吵吧!吵到黑,就有好戏看了……”郎中一听:“对呀!‘凡血见黑则止’,槐米为何不炒焦再用呢?”于是又重新制剂,果然见效。领一看:呵,我来得还正是时候,赶快套车走人,说不定还能赶上看戏。
所以,童谣后面还有一段词:“……说着说着来到了,穿着布鞋打箍拐……”因为血病初愈,不敢见风,姑娘穿戴整齐不说,走路还蹒蹒跚跚的。童谣末尾唱到:“……妮,妮,哭啥来?‘摊个女婿不成才’……”原来,姑娘通过槐米之事相中了大领,至于后来如何?与中药传说无关,不再详叙,但槐米炒焦使用,确实是大领无意中提醒的,直到现在还在延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