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籍摘要】
1、《本经》:主腰背痛,强骨节,风寒湿周痹,恶疮不瘳,热气。
2、《别录》:伤中恚怒,阴痿失溺,关节老血,老人五缓。
3、《药性论》:治冷风顽痹,腰脚不逐,手足惊掣,主男子腰痛久冷,是肾间有膀胱宿水。
4、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瘫缓软风,头旋目疾,补水藏,坚筋骨,益精明目,中风失音。
5、王好古:补肝虚。
6、《滇南本草》:治风寒,温经络,腰膝疼,遍身顽麻,利膀脱水道,赤白便浊。
12、《纲目》:治白浊,茎中痛,痔瘘环疮。窗体顶端
窗体顶端
来源
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 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 的干燥根茎。
别名
黄萆薢、黄山姜、土黄连、黄薯。
产地分布
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
采收加工
秋、冬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性状
本品为不规则的薄片,边缘不整齐,大小不一,厚约0.5mm。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。切面黄白色或淡灰棕色,维管束呈小点状散在。质松,略有弹性,易折断,新断面近外皮处显淡黄色。气微,味辛、微苦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苦,平。归肾、胃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利湿去浊,祛风除痹。用于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9~15g。
【贮藏】置通风干燥处。
使用注意
1、肾虚阴亏者忌服。
2、《本草经疏》:“下部无湿,阴虚火炽,以致溺有余沥,茎中痛,及肾虚腰痛,并不宜服。”
3、《本经逢原》:“阴虚精滑及元气下陷不能摄精,小便频数,大便引急者,误用病必转剧。”
4、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薏苡仁为之使。畏葵根、大黄、柴胡、牡蛎、前胡。”
5、《本草备要》:“忌茗、醋。”
小故事
萆薢在我国多个省份都有生产,为什么萆薢在全国范围具内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?
原来萆薢的品种有很多,在有的地方叫做“蛇头草”,有的地方叫做“粉萆薢”,但都具有治疗膏淋,白浊,白带过多,风湿痹痛,关节不利,腰膝疼痛等的功效。
原来正是萆薢的功效这么多,才深得医家厚爱。现代也在广泛使用萆薢分清饮来治疗膏淋和风湿,而萆薢分清饮最早记载于《杨氏家藏方》。
《杨氏家藏方》是由宋朝的杨倓所撰写。杨倓自幼饱读医书,对于行医看病,向来都是严谨客观,在书籍整理撰写方面规规矩矩,给后世医家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资源。而萆薢分清饮是其中的一首代表方。
说起萆薢分清饮,还有一个故事,话说一天有个病人痛苦不堪,前来向杨倓探寻方药以解决周身的不适。
杨倓看到病人后,还没等杨倓开口,病人就说自己小便不爽,尿时白如米泔水,陆陆续续已多日。
杨倓帮其把了脉,看了舌象。思索了须臾,便写下了萆薢分清饮的组方。
病人便去药房抓药熬汤,服了几剂药,小便开始不浑浊了,就来杨倓家登门拜谢。
观察此方配伍特点就不难发现,杨倓对萆薢的了解非常深,如萆薢配伍怀牛膝,萆薢祛风湿、止痹痛,怀牛膝补肝肾、强筋骨,二者合用扶正祛邪并施,用于治疗着痹之肢体重痛、腰膝酸软等症。